近日,上海黄浦街头出现了一位特殊的“交警”,引来无数路人驻足围观。这个头戴警帽、身披反光背心的机器人,用标准的手势指挥着车流和行人,尽管动作稍显 “机械”,却成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据上海市公安局交管总队介绍,这是市公安交管部门探索科技赋能交通管理的新实践,目前该机器人尚处于研发和学习阶段,尚未正式投入使用。
其实,这不是机器人首次涉足公共服务领域。此前,云南玉溪的外卖平台引入了机器狗“外卖员”,负责1至3公里的近距离配送任务;北京海淀区市场监管局也为具身智能机器人颁发了食品经营许可证,标志着AI技术进入餐饮市场。这些现象表明,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开始在各个行业“上岗”,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新奇体验。
机器人上岗具有诸多积极意义。从效率层面看,机器人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不受疲劳、情绪等因素影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在物流仓储行业,机器人每小时处理储物箱的数量超过人类员工,且能实现7×24小时作业,直接压缩了人力调度的必要性。在准确性上,机器人通过算法和数据进行精准操作,可减少人为错误,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以三星电子在韩国工厂部署人形机器人辅助质检工作为例,其减少了30%的人工差错率。此外,在一些危险、高强度、有害环境中,机器人能替代人工,降低工伤事故率,改善工作环境。
但我们也必须正视机器人上岗带来的潜在问题。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对就业岗位的冲击。随着越来越多机器人在各行业上岗,低技能、女性、流动人口可替代的就业岗位确实面临一定压力。以餐饮行业为例,虽然AI智能机器人大厨能够规范食品加工流程、提升效率,但不可避免地会影响部分传统厨师岗位。另外,AI智能机器人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厨师,智能化设备高效运转背后,还需要专业厨师去“调教”。
面对机器人上岗的浪潮,有关方面不能持“万能” 思维,应理性看待并积极应对。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它能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合理使用机器人技术,避免过度自动化。例如,对积极开展员工再培训、促进人机协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政策支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受影响的劳动者提供再培训、转岗援助、临时性收入支持等措施。教育体系也应适时调整,加强STEM教育,增设与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培养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倡导终身学习文化,鼓励劳动者不断提升技能。
人们对机器人试点上岗的争议,背后反映出的是对就业结构变化的担忧,以及对人机关系的重新审视。机器人上岗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一场涉及技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我们应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实现人机和谐共处,让科技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久泰平)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配资平台哪个软件好,炒股配资网站来找官网,最新上线配资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