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群山深处,歙县岔口镇周家村竹筒坦(又名祝筒坦)静卧山水之间。九十余年前,这里点燃了革命的星火,诞生了歙县南乡最早的中共基层组织之一。九十余年后,一条承载着红色记忆与振兴希望的农村道路正在全面黑化提升,铺展出一幅交通先行、红色引领、民心所向的振兴图景。
岔口镇周家村—竹筒坦道路建设项目全长3.02公里,总投资172万元,是2025年岔口镇重点推进的联网路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对现有老路面进行加宽修复后加铺沥青面层以及公路沿线的配套设施,旨在以更高标准提升农村通行能力,更实举措服务群众美好出行,更大格局推动红色旅游发展。
路网提质赋能,打开乡村发展新空间
道路兴,百业旺。竹筒坦道路原为水泥路,建成虽久,但路面老化、舒适度不高、排水能力有限,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与发展需求。此次黑化工程,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总要求,全面对路面进行沥青铺设与技术提升,着力打造一条安全通畅、品质过硬、景观融合的乡村振兴“动脉”。
项目建设过程中,岔口镇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效率落实,统筹施工组织与交通保障,强化质量监管与安全措施,确保项目建设稳中有序、快中提质,力争早日惠及沿线群众。道路建成后,将有效提升区域交通承载能力,解决出行“舒适难、效率低”等突出问题,真正把“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获得感满满”。
红色资源联动,点燃乡村文旅新引擎
竹筒坦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山村,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1933年,中共竹筒坦支部在此秘密成立,六个月内发展党员80余人,革命武装遍布英富坑、石桥上等地,指挥组织金竹暴动,参与抗丁抗税斗争,书写了歙南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1947年震惊全县的“火烧竹筒坦事件”,更让这片土地镌刻下忠诚与牺牲的印记。
近年来,岔口镇持续发力推动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累计投入750余万元,系统推进村庄整治与节点打造,建成张达旧居接待中心、祝同坦红色展示馆、练兵场、烈士陵园等一批具有历史厚度与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场所。该项目的实施,是打通红色资源“串联线”“展示带”的关键一环,将有力推动红色文化、革命遗址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为“岔口红”品牌注入持续生命力。
交通振兴共进,绘就群众幸福新图景
一条路的升级,不只是通行条件的改善,更是振兴路径的延展。道路黑化,不仅为群众带来更加顺畅安全的出行体验,也为农特产品“走出去”、城市资源“引进来”创造了现实通道,为生态农业、民宿研学等多元业态落地生根提供了坚实支撑。
岔口镇将以交通能级跃升为牵引,持续放大项目综合效益,围绕“红色文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融合路径,探索构建集教育研学、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红色文旅示范区,让更多人走进竹筒坦、铭记这段历史、感悟红色精神,也让更多群众在参与红色旅游发展中拓展增收路径、提升生活品质。
黑色路面,通向的是产业繁荣与文化自信的远方;红色血脉,汇聚的是人民至上与奋进不息的力量。今天的竹筒坦,正以道路建设为契机,以红色精神为引领,以人民福祉为目标,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革命老区新跨越”的精彩篇章。
(陈腾)
配资平台哪个软件好,炒股配资网站来找官网,最新上线配资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