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导读: 当经典名方遇上当代疾病,我们该如何“守方”与“破方”。千年名方从未束之高阁,中医的魅力,在于“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名医名方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解题思路”——读懂它们,你会离“方证对应”的境界更近一步。我们不做“方剂搬运工”,我们要用活它们,真正体会到“经方活用,效如桴鼓”的踏实,成了临床最趁手的“工具”。一、方剂出处
“既济”源自《周易·既济卦》,卦象为水火相交、阴阳调和,寓意此方旨在通过调和阴阳、固摄元气,救治“阴阳不相维系”之危候。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创制此方,针对大病之后阴阳离决、上脱下泄的危重证候,体现了其“衷中参西”的学术思想——既遵循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又结合临床实践创新配伍。
二、主治病机与证候特点
核心病机:大病之后,真阴亏虚,阳失所依而浮越于上;肾气不固,阴精失摄而下泄于下,终致“阴阳两虚,上热下凉”的阴阳离决之势。
典型症状(阳脱与阴脱并见):
- 阳脱(上逆):喘逆欲脱(张口抬肩)、自汗淋漓、目睛上窜、心悸如悬旌(心慌欲跳出)、烦躁不宁、头面烘热或颧红如妆(戴阳证);
- 阴脱(下陷):失精滑泄、小便不禁、大便滑泻(完谷不化)、腰膝酸冷、两足冰凉、精神萎靡、肢体瘫软、气息低微;
- 全身虚衰:面色苍白或虚浮,言语无序(虚阳扰神),脉象浮大而空或细弱欲绝(按之重取无力),甚者现“雀啄”“屋漏”等真脏脉。
三、方剂组成与配伍解析
基础组成(原方剂量):
大熟地30g、山萸肉30g、生山药18g、生龙骨18g(捣细)、生牡蛎18g(捣细)、茯苓9g、生杭芍9g、乌附子3g(小剂量反佐)。配伍特色:峻补真阴以固脱,重镇潜阳以收敛,小量反佐以通阳,兼调水液以固下。
1. 补阴固脱:熟地、山萸肉、山药(六味地黄丸之基)。熟地、山萸肉:峻补肝肾真阴(“阴足自能潜阳”),用量各30g,取其大补阴精、固涩元气之效。张锡纯称山萸肉为“救脱第一要药”,超越参芪——其味酸性敛,既能“收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又能“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流通血脉以振精神,尤善治肝虚极之元气欲脱(如大汗、脉微)。山药:健脾补肾,与熟地、山萸肉共成“六味地黄丸之2/3结构”,奠定补肾填精之基。
2. 潜阳收敛:生龙骨、生牡蛎:重镇潜阳,兼能补肾。《本经》言龙骨“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牡蛎“主惊恚怒气,除拘缓”,二者合用,一镇左路(心肝),一镇右路(肺肾),共奏固涩元气、收敛浮阳之功,为“止汗四味”(张锡纯经验组合)核心。
3. 调水固下:茯苓:利三焦之水,导水湿外出,减少大肠水分以治大便滑泻。张锡纯强调其“斡旋升降”之效,防滋补药壅滞中焦,助脾胃运化。
4. 反佐通阳:附子(3g):小剂量反佐,在大队滋阴药中“如点火之火星”,激活全方药性,避免阴柔呆滞。其辛热之性引浮阳下归肾元,与白芍(苦降)配伍,共奏“引阳归元”之效(类似麦门冬汤中半夏配麦冬的反佐思路)。
四、用药特色与禁忌
1. 核心药物解析——山萸肉
- 炮制与用法:必须去核生用!张锡纯指出,山萸肉核“与果肉作用相反”,留核易致滑精、带下、腹泻;生品优于制品,炮制后失去开通之性。
- 剂量特点:常重用至30~60g,危重证可单味煎服120g救脱(如医案记载),其固脱力远超人参、黄芪。
2. 人参不用之由
- 阳脱禁忌:人参“补而兼升”,升提之力易加重阳气上脱(“气高不返”);
- 阴脱禁忌:若配赭石镇降,但赭石重镇碍下,不宜用于二便失禁之阴脱证。故张锡纯以山萸肉代人参,取其“收敛元气、固涩滑脱”之长。
3. 与其他方剂对比
- 参赭镇气汤、参麦汤等含人参方剂:因人参升提或需配伍重镇药,不适用于阴阳两虚、上热下凉之既济汤证。
五、临床应用要点
1. 脉象鉴别:
- 上脱(阳浮):寸脉浮大而散,重按空虚;
- 下脱(阴竭):尺脉微弱如丝,甚或沉伏不起;
- 危重脉:“如水上浮麻”(轻取散乱无根)或“雀啄”“屋漏”(真脏脉现)。
2. 辨证关键:抓住“阴阳两虚,上热下凉”核心——既有虚阳浮越之喘逆、自汗、头面烘热,又有阴精失摄之滑泻、二便失禁、腰膝冷痛,脉象浮散与微弱并见。
3. 加减运用:临床可据兼症调整,如虚阳扰神加酸枣仁安神,滑泻甚者加赤石脂增强固涩,但需遵循张锡纯“补通兼施”原则,避免壅滞。
六、经典病案解析——张锡纯医案选录
病案背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一则“大病后阴阳离决”医案:患者王某,男,42岁,1918年秋因“伤寒重症”住院月余,经西医输液、中药发汗等治疗后,热退神清,但渐现“上盛下虚”危候,邀张锡纯会诊。
初诊症状:
- 阳脱表现:喘息不能平卧(张口抬肩,每吸一口气需费力5~6次),自汗如洗(头面、胸背湿透3~4层毛巾),心悸如悬旌(自觉心跳欲冲出咽喉,不能自主),目睛上窜(眼球上翻,视物模糊),烦躁不宁(夜间尤甚,喊叫不安),头面烘热(面红如涂丹,触之烫手)。
- 阴脱表现:大便滑泻(每日10余次,粪质清稀如米泔水,夹未消化食物),小便失禁(不能控制,每日尿湿床褥数次),腰膝冷痛(自觉双下肢从骨髓深处发凉,得温不减),精神萎靡(意识时清时昧,呼之可应但答非所问)。
- 舌脉: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似有真寒假热之象);脉浮大而空,寸脉尤甚(轻取即得,重按如触棉絮),尺脉沉细如丝(重按仅感微弱搏动),整体脉“如水上浮麻,散乱无根”。
诊断: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真阴亏虚,虚阳浮越(上脱);肾气不固,阴精失摄(下脱),属“上热下凉”之阴阳离决危候。
治法:峻补真阴以固脱,重镇潜阳以收敛,小量反佐以通阳。
处方:既济汤原方。大熟地30g、山萸肉30g(去核生用)、生山药18g、生龙骨18g(捣细)、生牡蛎18g(捣细)、茯苓9g、生杭芍9g、乌附子3g(先煎)。
复诊反馈:
-服药1剂后,夜可安卧2~3小时,自汗减其半(头面仅微汗),喘息稍缓(呼吸频率降至每分钟24次);大便滑泻减为每日5次,小便失禁次数减少(每2小时1次)。
-服药3剂后,喘息已平(呼吸平稳,可平卧),自汗止(仅需薄被覆盖),心悸明显减轻(自觉心跳平稳),目睛复常(不再上窜);大便成形(每日1次),小便可控(夜尿1次),腰膝冷痛缓解(自觉下肢微温)。
-服药5剂后,诸症悉平:精神转佳(可自行下床行走),饮食渐增(日进稀粥2碗),脉象和缓(寸关尺三部均达,脉率68次/分,从容有力),舌淡红苔薄白。续以六味地黄丸调理月余,体健如初。
按语:此案紧扣“阴阳两虚,上热下凉”核心病机:
- 阳脱(上盛):喘息、自汗、心悸、头面烘热,因真阴不足,阳失所依而浮越;
- 阴脱(下虚):滑泻、尿失禁、腰膝冷痛,因肾气不固,阴精失摄而下泄;
- 脉象“浮大而空”“尺脉如丝”,正是“阴不恋阳,阳不固阴”的典型表现。
注:此案体现了既济汤救治“阴阳不相维系”危候的核心价值——通过“峻补真阴以固其本,重镇潜阳以治其标,小量反佐以通其路”,最终实现“阴阳相济,元气归位”。张锡纯强调:“凡遇此等危证,断不可误用人参升提,亦不可单用温阳燥烈之品,当以山萸肉为君,收敛元气,方为正治。”
总结:既济汤是张锡纯针对“阴阳不相维系”危候的经典方,以“峻补真阴、重镇潜阳、小量反佐”为立方宗旨,通过熟地、山萸肉、山药填精益髓,龙骨、牡蛎潜阳固涩,茯苓调水,附子通阳,共奏“阴阳相济、固脱救逆”之效。其核心思想体现了中医“阴阳互根”理论,以及对山萸肉等药物的独特认知,是救治大病后阴阳离决证的宝贵经验方。
中医科简介图片
南阳市中心医院中医科曾涌现出李鸣皋、吴林鹏、傅书勤、张国敏、郑均山、杨磊、付丽丽、陈宇飞、毛秉豫等众多国家和省市级名中医。科室在李向辉主任和崔爽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围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开设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糖尿病两个亚专业,开展对消化病、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肿瘤、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中西医综合管理与治疗。 张远辉,南阳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住院医师,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类疾病及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诊疗。我们承诺:本次整理的内容仅供中医人士参考学习,旨在传播中医文化和知识,提高临床大夫理论水平与诊疗能力,不涉及任何商业利益。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存在不当使用请与小编联系。图片
END 供稿|南阳市中心医院中医科 中医,让健康更简单!文稿|张远辉、李向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平台哪个软件好,炒股配资网站来找官网,最新上线配资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